2月22日傍晚7时,虽然广州市教育局的“中考新政座谈会”已经结束近1个小时,但在西湖路教育局门口,家长们还是不肯散去。参会的家长代表陈女士和大家通报完情况后,大家一片沉默,紧接着炸开了锅:“会开了3个半小时,怎么什么结论都没有?”“我女儿卧薪尝胆3年,中考规则在考前几个月骤变,现在天天在家里哭!”“到底能不能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陈女士很无奈:“我什么都不知道。”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旁听的王女士拿着手机,女儿小荔(化名)打来的电话已经响了五六声,她还是没接,“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女儿想听到的那些好消息,妈妈一点都提供不了。”王女士任由手机长响,蹙着双眉跟羊城晚报记者说:“暂时不接,回家后再慢慢劝孩子。”

22日下午,广州市教育局举行“广州中考新政”座谈会。一位家长在表达意见时激动落泪。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在认同广州市教育局能坐下来和家长恳谈的同时,更多家长们希望:中考新政能够体谅“老人”。“我们三年前看准站牌、搭上了前往A地的公交车,结果快到站的时候,车却临时改道去到B地,司机算不算违约?乘客有没有反对权?”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近30位家长,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不抵制新政,但企盼“老人用回老办法”。
在座谈会上,有代表提出:提反对的家长,大多数来自当年主动择校的学生家庭。羊城晚报记者发现并不尽然。
小荔(化名)便是一所本区省属示范中学的公费生。“现在有不少人说,反对新政的家长都是‘高富帅’、那些出得起高额学费让孩子读民办名校的有钱人,他们把控了媒体话语权,压制了‘矮穷挫’的沉默大多数。我告诉你,我家就不是‘高富帅’!”小荔的妈妈王女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自己家境普通,小荔当年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小升初考上本区的省属示范中学,“孩子觉得自己成绩保底都能考上本校,就挪了些精力去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会工作,我们也支持她全面发展。如果新政按草案内容出台,她基本上就没戏了。”
韩女士的儿子也是一名公校生,在海珠区绿翠中学读书。韩女士认为,临时改变招生政策,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儿子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是650多分,本来我们早就心定定地争取考六中:目前六中一年有800多个指标,他大概能排到700名。现在新政出台,一下子抽掉30%,只剩下600个指标,儿子的‘六中梦’也跟着化水了。按照分数,本来他还可以考区属示范高中的十六中、七中,但因为这两所中学都在越秀区,‘新政’禁止老三区跨区考试,他又没戏了,只能考本区的示范性高中南武中学。但过去能考上南武中学的孩子,就要被我儿子挤下去。”
中考政策变脸比翻书还快
2010年8月,广州市招生办表示,新城区报考条件放宽,三区两市考生可户籍学籍“二选一”。
2011年3月,中考体育推出“免考者满分”的新政,以往免考仅算42分,2011年骤然提升18分,达到满分60分。
2011年4月,广州的13所省、市属示范性高中面向全市招生,考生拥有“史上最自由”的报考权利;国内或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纳入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范围。
2012年12月,广州中考体育必考项目由200米跑步(男、女)改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步;总分构成要看考试成绩(40分)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
今年1月底,高中招生实施“指标到校”;越秀、海珠、荔湾三个老城区分区招生;将实行异地中考方案。
【独家专访】
广州市教育局长屈哨兵:
老人老办法的建议将提交给省教育厅
座谈会后,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市教育局长屈哨兵。
羊城晚报:我问过很多家长,他们并不是抵制新政,但是呼吁“老人老办法”,您怎么看?
屈哨兵:我们会把这个诉求提请省教育厅。
羊城晚报:会上谈到,“指标到校”的目的是抑制择校,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抑制择校不从上学的入口抓起,反而要从毕业升学的出口卡死?
屈哨兵:抑制择校,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所有政策都严禁择校,这个是不可能的,我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来使生源大致均衡分配,“指标到校”也只是若干方式中的一种。此外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比如实施“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注:2012年底启动),计划5年内培养360名优秀校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比如实施“百千万教师培养工程”,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实施教育均衡化工程,使老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副中心倾斜;比如实施“百校扶百校”工程;比如帮扶民办学校……这些都是使学校分布自然大致均衡的具体做法。
羊城晚报:“指标到校”实施后,民校能否分到指标?
屈哨兵:分配指标是根据学校的学生规模,和学校本身的级别没有关系,所以最受益的,是平时不大被关注的、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
羊城晚报:所以指标多少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总数?
屈哨兵:原来我们讨论的初步方案就是只看学校学生规模。
羊城晚报:为什么2009年广州市教育局初次研讨指标到校政策时,结论是“时机不成熟”,现在时机就成熟了吗?
屈哨兵:要说绝对成熟的时机,是永远等不到的。只能说现在到了相对成熟的时间。这几年广州在学校硬件均衡化、师资均衡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不然的话,如果学校之间悬殊有天壤之别,还要硬性指标到校,那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希望“指标到校”惠及未来学生
“我们反对‘大跃进’、反对临考骤改比赛规则,但我们并不反对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说句良心话,‘指标到校’在国内不少城市确实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化。未来的学生会从中受益。”一位家长表示。
“指标到校”为什么成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力推的教育政策?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研员向羊城晚报记者解释了“指标到校”政策的意义。
“‘指标到校’的逻辑是倒逼机制:首先,当重点高中真正拿出部分录取名额指标,平均分配到各所初中,而且毕业学生数量是唯一的分配参考因素,那么就打破了‘唯分是录’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因为‘指标’的存在,就会引导不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小升初时主动进入办学水平较弱的初中。因为在弱校更容易成为优生,也更容易获得‘指标’进入重点高中,相比择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再次,‘指标’越多,倾向于后者的学生就越多,‘指标到校’的福利,最终将有效降低小升初考试、择校的热度,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负担。”
【律师说法】
宁清华:新政骤出 涉嫌违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律师宁清华认为,“新政”骤然出台,涉嫌有违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两大原则:合理行政原则和诚实守信原则。
“根据合理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反观新政,其核心内容中“指标到校”、“老三区分区报考”无疑存在偏私、歧视问题,是通过行政手段,侵犯非义务教育阶段各高中的招生自主权、学生公平竞争权。
“根据诚实守信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现在在读初一到初三的四十多万名学生,在他们当初小升初进行抉择时,对未来的预估是基于当时的政策规定,并没有任何信息告诉他们政策会有改变,因此,其合法合理的信赖利益就应该得到保护。新政在面临中考的最后一年出台,实际上侵犯了这些学生的利益。